更新时间:
" 上头电子烟 " 是毒不是烟," 聪明药 " 聪明反被聪明误。最高法严惩教唆利用未成年人涉毒犯罪,哪些未成年人涉毒陷阱需警惕?
" 吸一口飘飘欲仙,安全上头无隐患 ",类似的宣传语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悄然出现,再配上吞云吐雾的画面," 上头电子烟 " 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事实上,导致上头的主要成分——依托咪酯,已于 2023 年 10 月 1 日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纳入国家列管。也就是说,所谓的 " 上头电子烟 ",吸它就是吸毒,贩卖它就是贩毒。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毒品披上了 " 邮票 "" 奶茶 "" 跳跳糖 "" 聪明药 " 等物品的外衣,看上去 " 人畜无害 ",实则将罪恶之手伸向普通人。
△毒品 " 邮票 "
△毒品 " 奶茶 "
△毒品 " 跳跳糖 "
但另一方面,新型毒品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滥用群体低龄化、犯罪群体年轻化特征愈加明显。最高法再次警示:" 上头电子烟 " 是毒不是烟," 聪明药 " 会导致 " 聪明反被聪明误 "。那么,都有哪些未成年人涉毒陷阱需要特别警惕呢?
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中,2023 年 11 月左右,时年 25 岁的刘某明,与比他小 1 岁的刑满释放人员高某彩、时年 17 岁的朱某豪商议,贩卖含有依托咪酯成分的 " 上头电子烟 " 牟利。三人驾车从浙江省云和县来到江西省进贤县,以 3.4 万元的价格从徐某平(同案被告人,已判刑)处购买 100 个 " 上头电子烟 ",之后贩卖给柳某欣等多人,并且在宾馆房间内和驾驶的汽车内容留多名未成年人吸食 " 上头电子烟 ",多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刘某明被以贩卖、运输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二千元。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法官汤笑然分析:
近年来,依托咪酯往往被不法分子伪装成电子烟流入市场,并以 " 上头 " 作为宣传噱头,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诱惑性,滥用群体低龄化特征明显。同时,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拉拢,误入歧途。本案就是一起纠集未成年人实施毒品犯罪并容留多名未成年人吸食依托咪酯的典型案例。
被告人刘某明、高某彩纠集未成年人朱某豪多次向多人贩卖含依托咪酯成分的电子烟,还称 " 让朱某豪出面卖货风险小一点 ";他们多次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所谓的 " 上头电子烟 ",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汤笑然说,这类案件的审理体现了法院对涉未成年人的新型毒品犯罪依法严惩的立场。
依托咪酯是麻醉诱导常用的药物,2023 年 10 月 1 日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纳入国家列管,吸它就是吸毒,贩卖它就是贩毒。提醒青少年谨慎交友,提高对新型毒品的辨识能力,切记 " 上头电子烟 " 是 " 毒 " 不是 " 烟 ",不要尝试任何所谓 " 上头 "" 刺激 " 的物质。
最高法此次发布了 7 件新型毒品案例,占比历年最高,最高法刑五庭副庭长李晓光说,当前我国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以未成年人为犯罪对象的案件频发,有的被引诱、教唆、欺骗甚至被强迫吸毒,沦为受害者;有的已经形成吸毒瘾癖,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毒品吸食,成为 " 消费者 ";还有的作为犯罪主体,被不法分子利用、教唆参与毒品犯罪,沦为 " 工具人 "。从严惩处以未成年人为危害对象的新型毒品犯罪刻不容缓。
李晓光表示,新型毒品伪装性和迷惑性强,往往伪装成食物、饮料、电子烟等形态,例如 " 邮票 "" 跳跳糖 "" 奶茶 "" 上头电子烟 " 等,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极易因猎奇心理而误入歧途。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 " 等非接触式手段逐渐成为涉毒犯罪的新常态。工程师崔某自感工作压力大,为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境外人员多次购买所谓的 " 聪明药 ",被以走私毒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所谓的 " 聪明药 " 莫达非尼
数据显示,今年 1 — 5 月份,判决生效的毒品案件被告人 14456 人,其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2821 人,重刑率达 19.51%,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约 12 个百分点。案例中,罪犯温某鸿对抗执法权威,暴力抗拒缉毒抓捕,罪行极其严重,且系累犯,人身危险性极大,被判处并执行死刑。苏某和身为医院院长,却利用职务便利长期、多次、大量贩卖麻醉药品 " 杜冷丁 " 牟利,任由其流入毒品市场,主观恶性深,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五庭庭长李睿懿表示:特别注重依法严惩走私、制造、大宗贩卖毒品等源头性犯罪,依法严惩具有武装掩护毒品犯罪、暴力抗拒查缉等严重情节的犯罪分子,依法严惩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主犯、再犯、累犯和毒主、" 金主 "、雇主,对其中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当判处重刑乃至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