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专业需求与专业供给
大学选什么专业?考生和家长都必须作出选择。这是需求侧的事。同时,供给侧也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更加重要。需求侧必须根据供给侧所提供的菜单作出选择。
据说现在理工科专业很流行,财经类专业降温明显,文科专业受欢迎程度大降。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给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任何个人自主的选择都无可厚非。我们曾经有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如今,理工科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选择的回潮。在“学好数理化”的那个历史阶段,财经类专业和文科专业一样都不受欢迎。考生之学习这类专业,多是高考分数不高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被动选择的结果。
1977年恢复高考后,情况逐步发生变化。起初,文史哲专业受欢迎的程度超过财经类,中文系的流行就是一例。但没过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商品经济大潮下,年轻人开始做企业家的梦,大约从1984年开始,企业管理类专业先流行起来。再接着,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经类的国字头专业(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税收等等)成为时尚。1994年之后,外贸不再垄断,众多企业获得进出口自主权,国际贸易专业迅速降温。1998年后,大学本科专业调整,注重宽口径、厚基础,不少国字头专业融入相关专业,留下来或优化后的国字头专业和一般财经类专业相比,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多。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合并而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其中一例。
近些年来,大学为了吸引考生,专业设置可谓费尽心机,噱头与特色并存。各种双学位班、试验班、荣誉学位班、国际化班、拔尖班、名人冠名班,粉墨登场。在文科和理工科的专业交叉融合方面,综合性大学有着天生优势。对于那些无法在校内实现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科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就在城市内找理工科大学进行合作,以提供更丰富的专业菜单,供考生选择。大学这么做,自然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不是各大学都在做自己所擅长的事。事实上,无论什么专业,只要社会有需求,就有其存在价值。关键是社会需求在变化,大学专业也要与时俱进。如果师资跟不上,那么所谓的交叉学科最后只能被视为玩噱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大学专业设置改革的需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而人才要靠教育。大学专业的设置如何更好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才是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领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传统产业也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升级换代。这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实上与各行各业都有关。新兴产业领域相对较好界定,但具体发展方向也在探索之中。未来产业即使规划有相应的指向,但“未来”决定了哪些产业属于未来产业还有较多的不确定性。
理工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较为直接。科技创新需要理工科人才。加快发展理工科,并大幅度提升理工科办学水平,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理工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越复杂,对文科人才和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就会越多。科技需要方向引导,离开文科的科技发展,很可能是没有灵魂的。那些不考虑伦理的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最终带来的是各种灾难。越是复杂的社会,越是需要更加高效的管理。公共管理需要管理人才。科技发展所需资金,可能来自社会,而这需要财经类人才,需要金融人才来引导资金投向,以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这意味着,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对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仅限于理工科。这意味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学专业设置的改革,应该是综合的,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为发展理工科,而忽略了文科的发展,忽略了财经人才的培养。改革大学专业设置,是要让专业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新设几个专业,砍掉几个专业。
显然,不是所有大学都会在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形成特殊的优势。各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应该千篇一律,各大学要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人才,在体现各自学科优势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并形成良性竞争。大学专业设置改革,要形成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学专业生态。
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需而改革大学专业设置,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包括理工科在内的各专业都能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理工科专业与提高社会的需求匹配度才会更加恰当。
专业做精做深才是正道
对于不少考生来说,与其选择交叉学科的双学位专业,或许更好的选择仍然是选择其一。特别是,那些跨校才能实现交叉融合的专业,对于考生来说,未来如何上课,都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对于大学来说,负责任的做法不是让所有的专业都要加上各种噱头,而是把专业做精做深;至于那些不必存在的专业该调整就调整,而不必为了少数人的饭碗问题而抱残守缺,让这样的专业实际上变成了僵尸专业。
就财经类专业来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人才,是否有必要什么专业都要加上数理经济、数理金融、数智化、人工智能等等,才能体现专业的未来良好发展前景?实际上,如果一定要学数学,那么考生直接选择数学系好了;如果只是要学人工智能,那么一个人直接学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肯定比学一个财经专业外加人工智能更为专业。对于考生来说,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大学转专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不适合的专业,那么换个专业就好了。
对于大学本科专业来说,更适合的专业对接方式仍然应该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有一定的聚焦,但这种聚焦只是在厚基础之上的适当延伸。科技发展的复杂性,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不见得就按照规划路线出现。对于本科专业来说,经典的老牌专业仍然有其意义,关键在于老树出新枝,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讲授也应该按照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方式进行。大学专业设置,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工科专业设置并不需要全面调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专业之所以成专业,就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核心课程的稳定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当然,稳定性不等于不能变,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适当开设新课程即可。总体来看,大学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更重要,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课程。大学可以适当加强和产业的联系,更好对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通过支撑产业来增加专业的内涵。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对于大学专业设置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对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而不是一窝蜂地设立一些以专业方向为特点的所谓新专业。大道至简,知识的底层逻辑仍然是最重要的。大学专业设置的意义,不仅仅在谋生。如果只是谋生,那么仅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够了。大学专业的设置,应该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的支持。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探索,让大学更加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专业的发展对于理工科来说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已经开始关注数学及相关专业。这是好事,但物极必反。数学及相关专业真的需要那么多人来学习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说法不绝于耳。大量考生涌入大学攻读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这对于生命科学人才的储备大有裨益,但相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剩也就变成现实。21世纪即将过去四分之一,生命科学仍然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人才需求依然存在,但现实就是那么残酷,不少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没有合适的专业工作岗位只好改行。对于大学专业设置来说,一拥而上显然不是好的选择。
至于那些被视为“服务业”的文科专业,即使在未来,仍然有其重要意义。人之生存,早已超越温饱问题,而更多转向和服务业相关的领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占比越来越少,人类存在本来就越来越多和服务业关联。所以,服务业并不等于贬义词。科技发展需要服务业,科技也能支撑服务业消费。说句夸张的话,只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没有变化,理工科之外包括财经类专业在内的不少专业仍然有广阔的前途。重点在于学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文科所涉及的伦理领域,也在为科技路线的选择提供指引的方向。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向度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但这并不意味大学专业设置都需要交叉融合,专业分工还是有其意义的。
总之,新质生产力发展点出了大学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性,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仍然需要文科来引导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所涉及的管理问题,需要财经类专业来提供解决方案;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仅是专业设置的问题,而且对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也提出了新挑战。
(作者杨永默为经济学博士)